
光绪二十九年(1903)正月,湖南官方筹办“湖南官钱局”正式成立,设局于长沙理问街即今蔡锷中路。除发行纸钞银两票、银元票、铜元票外,还设法收回银两铸造权,自铸50两大银锭、10两银锭以及一两、二钱、一钱银饼等。
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清政府户部改为度支部,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,次年即宣统元年(1909)九月,湖南官钱总局改为大清银行长沙分行,设址于长沙市西长街。大清银行长沙分行成立后,除发行纸钞银两票、银元票、铜钱票外,还铸造发行了饼形系列银币一套10枚,含银量八成,币值由一两、九钱一直递减到一钱。其面背缘部纹饰与湖南官钱局银饼一脉相承,为实凸同心圆和珍珠纹同心圆各一周,正面文字为“湖南大清银行”真书六字,“湖南”二字右读,“大清银行”四字直读两行,背文“省平足纹壹两”或“省平足纹x钱”六字真书,直读三行。
后期“湖南大清银行”银币的铸造工艺已改为机制,其制币水平比早期“湖南官局”银币大大提高。
放大30倍后,我们可鉴赏到百年前机铸币的精湛,这和后来翻模灌注工艺的赝品是完全不同的。

首先,各面值银币字迹工整,字体、形式、布局统一。珍珠纹同心圆为60颗有序排列,象征一个完整的甲子轮回;
其次,整套各面值银币磨损和风化包浆完美自然,可见的磕碰痕和划痕杂乱自然,彰显蹉跎岁月的洗礼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早期机制币特有的冲压纹明显,虽经过百年正常磨损和风化包浆,以“银”字为例,其笔划断面处仍可清楚看到明显、规整的锯齿状冲压痕迹,这就像DNA一样,是早期机制币特有的,是赝品铸造工艺无法仿制实现的。

我们可以对比同样工艺的后期民国银币“袁大头”细图,以“圆”字为例,放大30倍以上,在笔划边缘,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类似的锯齿状机制币冲压痕迹,只是后来“袁大头”的机制工艺更先进,锯齿间隔更细密,长时间磨损风化后边缘更圆润。

整套银币共十枚,正面是同样“湖南大清银行”刻字,圆形凸纹及外圈珍珠纹,整体庄严肃穆;背面标注币值,从壹钱到壹两(十钱),同样圆形凸纹及外圈珍珠纹,与正面相呼应。
平均含银量80%,比之后的“袁大头”银币含银量要少些。
这套难得的湖南大清银行发行的银币流通时间极短,当时也没有全国推广,存世罕见。
2006年曾经香港佳士得拍卖过一套,成交价超过300万港币。